1. <div id="b8kol"></div>
      2. <em id="b8kol"></em>
          1. <div id="b8kol"><ol id="b8kol"></ol></div>

          2. 法立有犯必施 令出唯行不返——2015年上半年環境監管執法工作綜述

            ??????? 今年是新《環境保護法》實施第一年。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多次強調,一部好的法律不能成為“紙老虎”,要讓它成為一個有鋼牙利齒的“利器”,關鍵在于執行和落實。

              法立,有犯而必施;令出,唯行而不返。今年上半年,環保部門充分運用新《環境保護法》賦予的按日連續處罰、查封扣押、限產停產以及移送行政拘留等手段,積極探索新常態下的環境監管執法。

              伴隨環境監管執法趨嚴、趨實,地方政府的責任意識、污染企業的底線意識、環保部門的創新意識、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。

              地方政府越來越意識到,改善環境質量是義不容辭的責任

              按照新《環境保護法》,地方政府對保護和改善本區域環境質量負有主體責任。

              黨中央、國務院《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》明確要求,嚴守環境質量底線,將大氣、水、土壤等環境質量“只能更好、不能變壞”作為地方各級政府環保責任紅線。

              為了將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落到實處,今年,環境保護部會同有關部門,對各省(區、市)2014年度貫徹落實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情況進行考核,督促13個環境空氣質量惡化的省份整改。

              3月20日,環境保護部召開的督察工作座談會強調,要在嚴格監管執法上下功夫,在督察壓力傳導上下功夫,在嚴肅責任追究上下功夫,在部門區域聯動上下功夫,全力推進環境守法新常態。

              環境保護部組織編制的《環保督察方案》(試點)已經中央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通過。同時,組織區域環保督查中心編制年度綜合督察方案,對30個城市開展綜合督察,組織各省(區、市)編制并實施年度綜合督察方案。

              今年以來,環境保護部對10個城市實施約談,直接約談兩個地市政府主要負責人,協調區域環保督查中心約談長春、滄州、臨沂、承德、呂梁、資陽、無錫、馬鞍山等8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。

              與之前相比,這一輪約談更加密集,針對的都是當地突出環境問題,約談對象都是當地政府主要負責同志。

              同時,這一輪約談大部分都是公開進行的,新聞媒體公開報道,對各地政府的觸動很大。

              2月8日,面對約談,滄州市長王大虎表示,約談是對滄州市的一劑猛藥,令人警醒。

              2月25日,面對約談,新任臨沂市長張術平保證不會再接受第二次約談。

              2月26日,面對約談,時任承德市長趙風樓表示,承德市將汲取教訓,引以為戒。

              3月25日,面對約談,駐馬店市委常委、副市長張昕表示,誠懇接受約談,深刻檢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。

              5月12日,面對約談,時任呂梁市長董巖表示,誠懇接受批評并做深刻檢討。

              6月16日,面對約談,無錫市長汪泉表示,感到很慚愧,受到了強烈震動。

              6月18日,面對約談,馬鞍山市長魏堯表示,深感問題的嚴重性,心情也很沉重,壓力很大。

              數據顯示,僅在華北環保督查中心管轄區域,被約談后,滄州市29名、駐馬店市7名、保定市3名、承德市18名,共57名相關主要負責人被批評、警告、免職。

              公開、曝光、追蹤,這一輪約談帶來的輿論壓力更大;批評、警告、免職,這一輪約談帶來的責任追究更嚴;反省、表態、整改,這一輪約談帶來的壓力傳導更實。

              污染企業越來越意識到,環境守法是不可逾越的底線

              3月15日,李克強總理會見中外記者時強調,環保法的執行不是棉花棒,是殺手锏。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,不論是什么樣的企業,堅決依法追究,甚至要讓那些偷排偷放的企業承受付不起的代價。

              為確保新《環境保護法》順利實施, 19個省(區、市)印發貫徹實施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》文件,全面部署環境監管執法工作。

              細化部門監管職責——

              云南、湖南、甘肅等省單獨制定責任規定或行政問責辦法;上海、廣東建立環境監管執法考核制度;云南、青海、重慶、上海等地同時印發加強環境監管執法有關部門和單位的責任表;十多個省(市)全面實施網格化監管,其他省份正在逐步推進。

              強化執法能力建設——

              云南、湖南、重慶、安徽、福建、上海等提出保障執法用車,建立與執法任務相匹配的能力保障;江蘇、甘肅、重慶等省(市)規定執法隊伍統一制式服裝;江西、山西、甘肅等省對市、縣級環境監察機構標準化建設提出明確時限要求。

              創新執法機制制度——

              山西、四川明確建立綜合督察制度;甘肅省全面推行“6+1”監管執法模式;福建、浙江、四川等省實行盡職免責制度。

              加大執法監管力度——

              陳吉寧強調,要讓企業懂得守法不是高要求,是底線。要把過去環境執法“過松、過軟”的狀況徹底改變過來,把守法變成新常態,敢于碰硬,形成高壓態勢。

              1~2月,據不完全統計,全國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共26件,罰款數額達1238.96萬元,個案罰款數額最高為208萬元;實施查封、扣押案件共527件;實施限產、停產案件共207件;移送行政拘留共147起。

              與1月~2月相比,3月~4月適用按日連續處罰案件數上升515% ,適用查封、扣押案件數上升125%,適用限產、停產案件數上升237%,移送行政拘留案件數上升197%,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數上升204%。

              1~6月,全國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292件,罰款數額達23635.09萬元;全國查封扣押案件1814件;實施限產、停產案件1092件;移送行政拘留782起,移送涉嫌污染犯罪案件740起。

              數據攀升的背后,是各級環保部門能用、會用、敢用新《環境保護法》賦予的強力手段。

              今年上半年,全國共檢查企業62萬余家(次),責令停產15839家,關停取締9325家,罰款23227家。

              今年上半年,環境保護部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案件3件,直接立案2件。7批次對14起違法問題掛牌督辦。

              今年上半年,環境保護部對減排存在突出問題的5個城市實行環評限批,對37家企業實行掛牌督辦,對脫硫設施運行不正常的火電企業扣減脫硫電價款5.1億元。

              環境執法過松、過軟的局面有了明顯改觀。

              環保部門越來越意識到,創新執法機制是提升效能的利器

              5月7~ 8日,環境保護部開展貫徹落實新《環境保護法》和編制好“十三五”環保規劃大討論。7月3日,環境保護部開展“大氣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和環境執法工作創新”大討論。

              兩次大討論都突出強調了改革創新在落實新《環境保護法》和加強環境監管執法工作中的重要性。事實上,今年上半年,從執法形式到執法主體,從監管理念到監管實效,環境監管執法都更加強調創新。

              更加注重監管方式創新。組織對重點地區開展綜合督察和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督察,不定時間、不打招呼、不聽匯報,直奔現場、直接督察、直接曝光;監管能力上,無人機、衛星遙感等手段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。

              更加注重部門聯動執法。加強環保與公檢法的聯動和銜接配合,合力打擊環境違法犯罪。轉發最高檢開展“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專項立案監督活動”工作方案,要求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,主動與公安、檢察機關聯合開展統一行動。16個省級環保部門與公檢法建立相互銜接、協調配合、聯動互動的執法新機制。

              更加注重打擊數據造假。以數據傳輸有效率考核為抓手,做到監控數據的完整、一致和有效。截至6月底,全國數據傳輸有效率平均為95%,比上年底提升了16%。完成2015年下半年數據傳輸有效率考核基數審核。嚴厲打擊偽造、篡改監測數據等弄虛作假行為,向社會媒體及公眾通報了7起弄虛作假違法案例。

              更加注重規范環境執法。制定印發《環境執法人員行為規范》、《造紙行業環境守法導則》。制(修)訂《日常環境監管隨機抽查暫行辦法》、《環境監察履職盡責規定》、《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現場調查取證指南》等6項制度。加強培訓和持證上崗管理。印發實施《全國環境監察系統2015~2017年干部教育培訓實施方案》。

              更加注重開展環境稽查。印發《關于加強環境監察稽查工作的通知》,組織省、市兩級環保部門開展稽查工作。針對基層執法中不作為問題,組織區域環保督查中心開展國家層面稽查,重點對6個省級、18個市(州)級和20個縣級環保局開展稽查。印發《關于進一步規范督查中心環境監察稽查工作的通知》,規范稽查對象、程序和文書等。

              執法部門越來越意識到,公眾參與是環境執法的重要助力

              新《環境保護法》專章闡述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,充分保障了公眾的切知情權、參與權、監督權和舉報權。

              全國兩會記者會上,陳吉寧部長多次提及信息公開,指出要讓所有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陽光下,讓每一個人成為污染排放監督者。

              輿論注意到,1月,首部環保領域公眾參與條例《河北省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條例》實施;4月,《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(試行)》公開征求意見,并于7月經環境保護部公布。4月,環境保護部要求各級環保部門要在20個工作日內公開環境行政處罰決定書全文。6月,環境保護“雙微”上線……

              輿論注意到,環境保護部每月公布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,每月公布群眾舉報投訴重點環境問題處理情況、違法違規單位及法定代表人名單和處理整改情況,定期向社會公開重點環境案件處理情況。

              陽光的心態、開放的作風,帶動了地方環保部門更加注重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。河北省規定,縣級環保部門“12369”熱線受理群眾訴求,必須兩小時之內到現場,24小時之內反饋初步結果。中山市環保局通過建立群眾評議團,集賢納智、建言獻策、咨詢議事 。新浪微博發布的《中國網民環保態度調查》顯示,全國藍V認證的環保類賬號共854個,舉報—監督—反饋—處罰—公告的監管體系獲得認可。

              陽光的心態、開放的作風,激勵了各類環保組織更深更廣地參與環境保護。1月1日,新《環境保護法》生效當天,自然之友和福建綠家園作為共同原告提起環境公益訴訟。4月28日,3組織聯合發布“蔚藍地圖”APP,首次提供河流湖泊水質信息的手機查詢。6月30日,武漢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城發布全國首份湖泊預警地圖。

              陽光的心態、開放的作風,也激發了普通社會公眾參與環境監管的積極性。撥打舉報電話、微博評論、微信轉發,新媒體時代,人人都是觀察員,人人都是監督員,人人都是環保員,隨手拍家鄉污染、隨手拍黑煙囪等活動成了熱門話題,喚醒公眾監督意識,傳遞正能量。

              可以說,治污已經成為共識、共責,也漸漸成為共舉。

            ?

            青島路博宏業環保技術開發有限公司

            •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:400-6906707
            • 公司傳真:0532-80687597
            • 單機售后:0532-80688501
            • 工程售后:0532-58717681
            • 合作郵箱:lb010006@loobo.cn
            • 市場部:0532-80687567
            • 企劃部:0532-80686751
            • 綜合部:0532-80687598


            微信公眾號


            企業微官網

            版權所有:青島路博環保 備案編號: 魯ICP備08017804號-3 技術支持:易龍在線

            魯公網安備 37021402001099號

              1. <div id="b8kol"></div>
              2. <em id="b8kol"></em>
                  1. <div id="b8kol"><ol id="b8kol"></ol></div>

                  2. 太粗太深了用力点视频